整理/風清

花不僅為美的象徵,也是天地賜與人間最垂手可得的禮物;其香氣、色彩、質感、姿態,無不濃縮著天地的精華,讓人在其繽紛的姿顏中窺見世界的浩瀚與瑰麗。

插花藝術的形成原是人類文化內涵深化,心靈與自然結合的一種藝術表現。在傳統觀念中花藝與書畫,同樣講求性靈與內蘊,感物吟志,藉以因物喻志,所以花藝整體上內涵的呈現重於表面的形式,是以花草枝葉為媒介,透過象徵寓喻來表達內涵,這就正是中華花藝的意趣所在。

插花古稱瓶供,所插之花稱瓶花,在印度以蓮花置於甘露瓶內供養佛,此為「瓶供」的開始,大約在南北朝(公元420~589年)由印度傳入中國。插花原指戴花,如唐.杜牧《杏園》詩:「莫怪杏袁去,滿城多少插花人。」這裏的「插」指簪戴。到唐朝時,插花已盛行起來,且在宮廷中流行,在寺廟則是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。

在瓶供興起後,插花一詞才又指其藝,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,「插花」與「焚香」、「掛畫」、「點茶」合稱四藝,此道成為最優美的古典藝術,東傳至韓國、日本。當時風氣之盛,下至市坊茶肆,上至皇宮貴族無不熱衷此道;歐陽修、蘇軾、林洪等文人為此創作了許多關於插花、賞花的詩詞。直至明朝,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了,並有插花專著問世,如張謙德著有《瓶花譜》,袁宏道著《瓶史》等。

中國古典插花藝術的特點

中國古典插花藝術的特點講究線條造型、意境與崇尚自然。中國畫是以線條勾劃為主。而插花藝術的構圖一樣是以自然線條為主,可以說線條是中國插花之骨。插花藉由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,通過其線條的長短粗細、曲直頓挫、強弱剛柔、虛實疏密,勾畫出或簡潔、或飄逸、或瘦硬、或粗獷的不同造型,塑造出多姿多彩的插花作品。

意境是作者將內在的世界觀表現於作品上,表達了插花人的思想和願望。插花藝術是作者主觀心意和客觀景物相融的藝術產物,是作者通過聯想和想像而形成的形像思維,它不是花卉的模型,而是意與境、形與神、情與景相融一起達到的藝術效果。所以,每件作品均由立意、立型兩個方面組合。

中國插花在藝術表現手法上,是以裝飾美反映自然美,充份利用植物的自然形態,通過各種曲線的組合來表現藝術意境即源於自然,高於自然。在取材上,花、枝、葉、果、籐均可採用,未綻花蕾、半開花苞、盛開的花朵可並用,以表現植物的自然。

傳統的插花極少運用人工來處理,大多數是取材自然形態進行製作。秋菊、夏荷、春蘭、冬梅都是季相十分明顯的標誌,把季節特徵明顯的花木放在一起,可加重渲染作品季節的意境。這是中國傳統插花藝術非常明顯的插法之一。

總體來說,中國插花以精取勝,型態自然、線條流暢、選材素雅、品種簡潔;構圖佈局則高低錯落,俯仰呼應,疏密聚散,整體作品呈現氣質清雅流暢又深富內蘊之美。

盤瓶缸筒 內涵與型式結合

《中國古代插花藝術》一書,指出六朝插花之美,在人的主觀自覺與悟性中逐漸成熟,插花風氣因而展開,盤花、瓶花兩大形式並行發展。隋唐五代是插花藝術黃金時代,已突破傳統的盤花與瓶花的形式,有瓶花的創作,五代有瓶花,以竹筒黑漆器類作自由花創作表現。

宋代為插花的鼎盛期,有理念花的發展,重旨趣,花型端莊,內涵重於形式。元代因受異國統治,國家淪亡,文人避居山林,孤芳自賞,有心象花和自由花的創作,然而其境界與品味更為高遠。清朝為創作的沉滯時期,但品賞的方法與理論則不遜於前代,還有寫景花與諧音造型花的創作。

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,經歷元朝的沉澱,凝練出別於唐宋風華的另種美學內涵,達鼎盛時期,在技藝上、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。創作精神重「稀疏淡遠,荒妙空靈」,強調自然、優美樸實的表現,色彩淡雅明秀,造型簡潔。

直至中國近代,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,插花藝術在民間逐漸隱沒。到了台灣之後,因其地理景觀豐富,歷史人文充沛,尤其花木繁盛,豐沛的地域性因素,提供花藝創作的有利條件,中華花藝文化才在台灣再度復興。◇

------------------

📰支持大紀元,購買日報:
https://www.epochtimeshk.org/stores
📊InfoG:
https://bit.ly/EpochTimesHK_InfoG
✒️名家專欄:
https://bit.ly/EpochTimesHK_Column